要讓台灣的公共宅結構合成為一,需要融合許多不同的元素,包括政策、建築設計、社會經濟背景等多個層面。如果要跨領域合作:建築師、政策制定者、社區工作者、社會學家、環境保護者等不同領域的專業人士可以跨界合作,共同思考如何創造一個能夠滿足公共宅使用者需求的綜合社區。
採用開放式設計,可以讓公共宅的居民參與其中,共同決定該社區的發展方向和樣貌,讓使用者能夠真正參與其中,提高公共宅的使用價值和居住滿意度。建築物設計應注重節能減碳、環保與永續發展。公共宅可以運用可再生能源、設置屋頂綠化、建立垃圾分類站等方式,以綠色建築為目標,同時也可以為公共宅的居民帶來更好的居住環境。
公共宅所在的社區環境也需要注重建設,如公園、綠地、商店、交通等設施,以及社區活動、社區參與等社會文化活動的推動,讓公共宅成為一個生活、工作、休閒和社交等多功能的社區。應用數位科技建立智慧公共宅,提供多樣的居住生活與便利的居住環境,例如智慧家電、共享資源等,以提高公共宅的居住品質和效率。
要讓台灣的公共宅結構合成為一,需要各方共同努力,這個「公共宅」設計的概念很有趣,可以透過建築空間的設計,重新建立鄰里關係,增進社區居民之間的交流和互動。
在設計「公共宅」時,需要考慮社區居民的需求,例如:家庭、單身人士、老年人等不同族群的需求不同,需要有不同的設計方案。一個大廳、天台、或是室外空間等,可以讓居民在這些公共空間中相遇、交流,並且舉辦社區活動,增進彼此之間的了解和友誼。
設計師可以在建築中引入自然元素,例如:綠植、水景、自然光線等,讓居民感受到大自然的氣息,增進居民的舒適度和生活品質。建築物的樓梯、電梯、走廊等,是居民每天使用最頻繁的空間,可以透過設計將這些空間打造成更加美觀、舒適、有趣的空間,增進居民對建築的歸屬感和認同感。
設計師可以考慮使用環保材料、節能設計等方式,減少對環境的影響,同時讓居民也能參與到環保的行動當中,增進社區居民之間的共同體意識。